能研制出新冠疫苗,却造不出装疫苗的玻璃瓶,中国制造任重道远
作为目前全世界仅有的几个能研制出新冠疫苗的国家,中国再一次证明了自己在科研领域的实力。随着近几年,中国对于科技发展的日益重视,也的确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如北斗全球导航成功组网,嫦娥探月采样返回等等。而新冠疫苗的研制成功,同样证明中国如今在生物、医药等科技研发领域同样具有全球领先的实力。
但是让人尴尬的是,虽然我们可以领先全球的研制出新冠疫苗,但却造不出能装新冠疫苗的药用玻璃瓶。中国前期获批进入临床阶段的七个新冠疫苗项目,全部使用了德国肖特的中硼硅药用玻璃,没有一家采用国产药玻。说实话就是,这种玻璃瓶,我们自己还造不出来。
要知道别看疫苗用药玻瓶虽小,但是对于制造技术的要求却非常之高。这就涉及到药玻瓶最重要的指标参数之一:耐水性。指的是在特定条件下,以单位质量玻璃析出的碱的量来表示,玻璃析出碱的量越少,耐水性等级越高,对水性药物的影响也就越小。对于疫苗这种水针剂来说,玻璃的耐水性越好,材料性质越稳定,就越不会和瓶内的溶剂产生化学反应,瓶子里的疫苗也就越安全可靠。
而在医药行业常使用的四类玻璃材质中,耐水性最好的,就是一类中硼硅玻璃。虽然用其它几类规格的药玻瓶也可以盛装水针剂药物。但是用这样药玻瓶一旦贮存药品较长时间,就很可能会直接影响药品质量和用药安全。玻璃中的某些成分就很可能被所接触的药品析出,或发生玻璃及药品成分相互迁移。而这是造成注射剂药效衰减、药品不治病,或疫苗不生效的几个重要原因之一。
可就是这种国际标准要求盛装疫苗的中硼硅玻璃容器,中国的国产率还不足10%。更尴尬的是,即便国产的这10%,也是使用得较为落后的模造工艺,只能用于制造大规格的输液用包装瓶。而非目前国际通行得更为先进,用于制造相对更薄,容量更小,且较为美观地包括疫苗在内的许多生物制剂药瓶的管造工艺。
因为中硼硅玻璃不光熔点高,而且熔化为液态时粘度也非常高。因此要想拉出细长且轻薄的玻璃管,成型难度远高于普通的玻璃液。目前这项中硼硅玻璃前段窑炉拉管技术基本集中在德国肖特、美国康宁,和日本电气硝子等少数几家外企手里,其中前三家国外巨头公司的市场占有率就达到了80%。
而国内从事药用玻璃包装的企业近百家,目前还没有一家能在合理控制成本的情况下,真正实现高质量中硼硅玻璃管的稳定量产。因此即使国内要生产管制药玻瓶,也只能从外企手里购买已成型的玻璃管,拿回来再进行二次加工成型,制成最终的成品药玻瓶。
而目前中国医药市场使用的国内生产的低硼硅玻璃,虽然性能不够好,比如同等条件下,碱的析出量比中硼硅玻璃多了一倍还多,但对于普通针剂而言勉强够用,而且足够便宜。可如果要研发管造工艺的中硼硅玻璃,那却是要真金白银的大笔投入,才有可能研发出来。而且即使研发出来,也同样要面对国际巨头,如美国康宁,德国肖特的市场竞争优势。相对而言低硼硅玻璃工艺成熟,只需要建厂就能生产出来,没有大笔投入研发,最终却打水漂的危险。
所以中国现在市场上普通低硼硅玻璃价格一降再降,利润越来越低。而用于疫苗、生物制剂等高端药玻瓶却价格一直维持在高位。因为即使国内要生产管制药玻瓶,也只能从外企手里买的已成型的玻璃管,拿回来再进行二次加工成型,整成最终的成品药玻瓶。
对比原材料价格德国肖特生产的中性硼硅玻璃管价格约为27000元/吨,国内生产商生产的中性硼硅玻璃价格15000元/吨左右,而低硼硅玻璃管价格只有6000~7000元/吨。
相比一下国产手机,不管外壳千变万化,里面使用的都是高通、三星或者联发科的芯片。而在药用玻璃行业,却是不管里面装着什么样的药物,原材料最终都是来自德国肖特或者美国康宁。
现在全球已经有多种新冠疫苗问世,全球的新冠疫苗市场需求数量至少是几十亿支级别的。而我们中国的新冠疫苗因为研发进度快,效果也较为稳定,在国际上已经获得了16个国家以及地区的疫苗订单,总数量大约为五亿剂左右。但是遗憾的是按照国际标准,盛装疫苗必须使用一类中硼硅药玻瓶,只能继续从国外采购(至少也需要采购原料)。由此可见,在涉及到高精度,高纯度的尖端制造技术领域,中国制造仍然是任重而道远啊。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留言讨论。
【如果喜欢本文,别忘了转发点赞,并请关注小编,跟踪最新科技动态】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