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旧小区非机动车如何智能化管理?街道探索新机制让三方共赢
城市管理精细化落到社区深处,连老居民区里的非机动车停放都有了智能化管理。
一直以来,小区内非机动车乱停乱放、私拉电线,对治安、消防都造成了诸多隐患,一些小区地下车库甚至发展成“地下村”。
怎样的非机动车停放管理能让居民舒心放心?上海市杨浦区殷行街道在摸索中给出了答案:用政府引导撬动社会资本,对老旧车库(棚)进行智能化改造运营,居民参与维护自治,同时在社区微基建更新中让中小微企业“上场”促发展、保就业。
120多辆非机动车付之一炬引发改革
在杨浦区殷行街道,现有非机动车库(棚)193个,大多建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原来大多由物业、业委会委托收取管理费,聘请专人负责车库的保安保洁工作。
在传统的管理和运行模式下,车库内物品丢失、车辆被盗事件屡见不鲜;消防安全隐患重重,私拉电线、车库住人、违规摆放液化气钢瓶等现象屡禁不绝,加之管理混乱、容量不足、脏乱差现象严重,非机动车被盗事件、火灾事故等时有发生,导致车主与居委、物业的矛盾日益突出。
近年来,殷行社区因车库非机动车停放引发的相关投诉60余件,一定规模火灾事故3起。
直到又一起非机动车着火事件为改革“推波助澜”。
“我们此前发生了一起小区内的火情,120多辆非机动车被烧毁,经济损失将近30万。” 殷行街道平安办综治工作负责人杨光杰说。自此街道痛下决心,一些物业和居民也开始配合,共同走上了一条探索之路。
三方合作用政府支持撬动社会力量
传统非机动车库(棚)改造目前有两种模式:一是完全由居民出资。这种模式主要出现在纯商品房住宅区,充分发挥居民的主动性,但并不符合殷行实际;二是完全由政府包揽。这种模式会因为政府资金投入不足而难以快速推开,也会陷入“保姆型政府”误区。
高效、可持续的良性治理才是街道追求的目标。为此,殷行街道创新建立了党建引领下的“政府引导、居民主体、市场运作、法治保障”的改造新模式。
首先,政府对于车库(棚)改造给予15%-20%的引导资金支持,引入合格供应商,并搭建居委、业委会、物业公司和有意向改造公司各方充分协商的平台。
而对于是否要改造,改建后车库(棚)的经营权和管理权包括收费等全部敏感问题,均由居民委托业委会、物业公司与企业充分协商来确定。
最后由企业带资对车库(棚)进行智能化改造并负责日常运营维护。企业通过取得一定年限的车库(棚)运营权,收取停车费、充电费,收回成本并获取一定利润。同时,业委会一般在第二个五年可以按照合同约定比例共享收益。
此外,对于各方就如何改造、管理要求、利益分享、最后移交等磋商的共识,全部用合同形式固定下来,最大限度减少历史后遗症的发生。
在此运作模式下,政府仅需用小部分引导资金撬动,企业有一个长期且相对稳定的收益保障愿意带资改造,业主通过让渡一定年限的车库(棚)运营权和收益权,享受到优质服务,并通过合同契约,各方利益都得到充分保障。
曾经的“地下村”走上整改路
模式创新固然重要,可百姓们最看重的莫过于改革成效。
成效如何,6月初澎湃新闻(www.thepaper.cn)记者走访了殷行街道的两处智能化改造非机动车车库(棚),一处位于地上,一处源自地下。
殷行街道升级的智能化非机动车车棚。 澎湃新闻记者 朱奕奕 图
智能化改造智在何处?记者在走访中发现,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智能进出,在车上可以按照感应芯片;二是智能充电,通过投币自动计费充电,并对于违规改装的电瓶可以自动切段充电;三是智能消防,装备感应喷淋装置,一旦达到一定温度,自动喷淋灭火;四是智能监控,运营管理人员可通过后端实时监控车库状况。
殷行街道升级的智能化非机动车车棚。
在位于市光四村的一座地面非机动车车棚中,一排排非机动车有序排放,一个小小的地上车棚可以容纳近140辆非机动车,每一行停放区域的上端都有一个红色的感应喷淋装置。
整洁有序,是踏入这间非机动车车棚的第一印象。“我们的车棚看起来很新,其实已经改造完成投入使用两年有余。”市光四村第三居委书记告诉记者。
同样的,地下车库改造有时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阻力。
据此前媒体曝光,上海城市名园小区21号楼的地下室被物业外包的保安和保洁公司的员工及其家属甚至外来亲戚占用,违规住人、堆物,最终引发了火灾。
物品尚未清理的城市名园地下村
6月2日,记者现场看到,名园小区已完成了人员清退,但地下室依旧有不少杂物堆放,地面上还有积水。小区保安为了防止人员在整改期间误入,在地下车库入口处拦线提醒,并增加了巡逻的频次。
6月9日,记者再次到现场踏勘,发现地下室人员离去后留下的杂物已经全部清理完毕,打扫得干干净净。
物品已清理的城市名园地下村
物业、居委均表示,下一步将在街道平安办指导下,按照“愿改、能改、尽改”的原则,根据居民的实际停车需求,将清空的地下室升级改造为智能车库,在满足居民停车需求的同时,保证地下室安全的常态长效。
实际上,城市名园一共有19处地下室,2019年已经按照上面提到的模式,完成了7个停放车辆的地下车库的改造升级。
记者在其中一个改造完成的智能车库的现场看到,地下车库安装了全套智能设备,车库内干净、整洁、有序,一个充电站可以服务10辆非机动车,可以投币也可以刷充值卡。
改造升级依旧在进行中,杨光杰介绍,全街道目前已经完成137个有一定规模的非机动车库(棚)的改造升级。
下一步,街道将继续探索剩余规模较小、分布较散的车棚的智能化改造模式。另外,针对车棚改造后,老百姓仍然有为了方便或传统习惯,给电动自行车“飞线”充电和“乘梯”上楼的现象,下一步还将通过加强日常检查、探索安置电梯感应干扰器等方式,尽可能促使车辆入库(棚)。
社区微基建让中小企业“上场”
说起旧车棚的智能化改造中有哪些经验可以总结,在殷行街道办事处主任孙辉看来,基层治理尽可能撬动社会资源,注重可持续;一定要发动基层力量,只有让居民有了参与感才能有获得感,这也是人民城市的内在要求之一。
此外政府的适度让位才能让企业有机会“显身手”。
“我们说大基建是城市的骨架和面子,那么微基建就是城市的里子和血肉。”孙辉把非机动车车库(棚)改造看作是社区微基建的一部分,正是因为微基建小项目,给了中小微企业机会。
孙辉介绍,社区微基建具有时间短、见效快的特点,可以由中小微企业主导。
与大企业相比,中小微企业此次受疫情冲击的影响更大、生存更难。如果把微基建作为战略发展,政府通过规划引导、政策支持、适度让位,海量的中小微企业就可以在海量的社区微基建中寻求商机,存活下去、发展起来,从而催生出“蚂蚁雄兵”的磅礴力量,并且保住更多岗位、吸纳更多就业。
据街道不完全统计,单就殷行街道的车库(棚)改造,就可带动投资1900万元,给中小微企业留下投资空间,吸纳更多就业。这种模式还可以复制到多层老旧住宅加装电梯、立体机动车库建设等诸多领域。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