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瞰见”对话科创人物年度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管理创新

12月12日,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瞰见”对话科创人物年度论坛顺利举行。本次论坛由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管理教育推广与发展中心、科创办公室、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联合发起,与上海市人工智能学会、长三角数字联盟、《管理视野》杂志、复旦大学出版社进行合作,同时获得品牌合作方沃尔沃汽车的大力支持。

论坛以“展望AI·管理WE来”为主题,邀请伦琴医疗董事长、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终身教授、复旦大学原副校长冯晓源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展锐首席执行官楚庆,中科智云CEO兼首席科学家魏宏峰,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徐云程,云从科技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杨桦,氪信科技创始人兼CEO朱明杰等嘉宾进行对话,从技术、管理、伦理、青年科创家使命等不同维度展现AI科学的传承与管理科学的创新,复旦大学管理学院信息管理与商业智能系系主任张诚教授担任学术主持人。

“瞰见”对话科创人物年度论坛聚焦人工智能与管理创新

智慧医疗 知识创新

首先,冯晓源教授以“智慧医疗: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如何相亲相爱”为题进行演讲,分享智慧医疗领域内人工智能应用的未来。他从大家熟知的读物《人类简史》讲起,谈到人类“智慧”“智力”“智能”的区别,又从偶然性事件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信息存储与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的诞生等方面切入,带领大家思考: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是相亲相爱还是相爱相杀?

冯晓源教授认为,人工智能处理规律和逻辑问题,人类智慧处理创新和人性问题。他以无人驾驶和重复性劳动为例,强调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具有互补性,“相亲相爱的人类智慧和人工智能一定会使我们的生活更美好。”

最后,话题落到“智慧医疗”。冯晓源教授认为,智慧医疗带来的变化绝不仅限于医疗技术领域,可能会涉及医疗生态的改变,“是医疗生态圈的革命”。智慧医疗致力于解决医疗信息不对称、医疗可及性和公平性、医生个体差异和效率、医疗健康产品拉动消费等方面的问题,他说,医学应当有温度,智慧医疗是人类智慧利用新科技在医学方面的能力延伸,可以让医生回归人性关怀,让健康更有保障,让人类的生活更惬意。

创新能不能被管理?展锐首席执行官楚庆分享了“高科技企业的创新管理”。他从自己对“创新”的理解出发,指出创新具有的三个特征,创新一定是有破坏性的,一定是能发现与未来连接的因素,一定是面向未来的。基于这样的理解,他提出,知识创新是高科技企业的核心使命。

以展锐为例,他介绍道,公司的两条线——通讯和半导体,之前都处于落后的状态,但如今5G技术已达到世界一线水平。这背后与创新的管理密不可分。展锐引入了业界先进的流程规范实践,推行IPD流程,建立CMM质量体系,并结合展锐的实际情况,逐渐实现了科学的工作和项目管理,技术研发和品控有了飞跃的进步。在人才方面,展锐的研发团队占了90%以上。

演讲中,楚庆讲到了知识创新时代的资本。他说,在新的时代,资本也必须找到新的位置,跟知识创造者、创新管理紧密结合。因此他强调,以所有权为中心的公司治理架构已经成为过去,管理与知识创新的结合则面向未来,“创新管理是所有企业和国家必须面对的首要时代课题。”

随后,陆雄文院长与两位嘉宾展开对谈。

陆雄文院长指出,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中国整体科技实力、经济实力的提升,也就没有强大的竞争力,这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新一轮科技革命已经在各个领域发生,对人类的影响将是根本性、跨时代的,所有人必须直接参与竞争。对许多中小企业而言,科技革命给予了它们平等的竞争机会,可以利用科技的力量,让自己变得更有竞争力。创新和管理是企业微观发展的双引擎,科创之路艰难困苦,科创企业家的成功,技术、资本、管理,三者缺一不可。科创企业家本着向善的精神,有理想,很执着,坚定朝前,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

对话科创 展望AI

在张诚教授的主持下,中科智云CEO兼首席科学家魏宏峰,上海现代服务业联合会大数据中心副主任徐云程,云从科技集团董事、高级副总裁杨桦,氪信科技创始人兼CEO朱明杰分享了科创和管理之间的关系以及相关的企业实践。

魏宏峰认为,人工智能是新基建的基础架构,在普惠化方面依赖于基础平台的发展。在后疫情时代和碳中和的大背景下,ESG理念将成为更多企业可持续发展的衡量指标,进而AI也将从更有效的资源利用、更安全的保障关怀、更智能的推理决策等方面发挥巨大价值。AI和产业融合才刚刚起步,会有各种曲折、挫折、瓶颈,但AI进入生活和生产是必然趋势。我们要勇于拥抱机遇和挑战,让AI赋能各行各业的可持续发展。

徐云程指出,随着AI的不断落地,技术真正嵌入生活的各个场景,同时也带来了很多痛点,需要进一步解决商业模式的问题,不断完善智能时代的新基建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在商业向善逐渐成为主流的数智化时代,企业必须建立法律、伦理、技术三位一体的LET数据合规体系。值得注意的是,法律、伦理、技术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并且企业自身业务、人员、生态也在不断变化,企业若试图用静止的、一次性的体系来指导未来发展相当危险。

杨桦认为,机器是人类智慧的延展而不是替代人类,人与机器应该协同发展,从而真正实现人们美好生活的愿望。同时,AI技术也需要规范和标准,才能确保机器和人的协同工作。布局隐私计算等技术,在保护数据不外泄的前提下、实现数据分析,即让数据“可用不可见”,从而推动数据安全流通与使用,释放数据价值。未来,智慧城市和数智化相关的应用场景会进一步得到快速发展。

朱明杰强调,“数智化”即是深度数字化,要借助算法工程师和AI的力量实现产业的高层次数字化转型,让机器学会行业know-how以及人的知识。要做好这件事,企业需要有“API能力”,把人工智能工程化(AI Engineering)和专业知识(Professional knowledge)融合(Integration)在一起。

最后,张诚教授总结,好的人工智能管理人才比好的技术专家更稀缺,他们需要对人工智能技术和企业管理都有丰富的经验和深邃的理解,才能全面理解技术与管理的结合,把握技术转化为生产力甚至竞争优势的途径和步骤,最后从全局出发,创造性地规划和执行企业智能化转型的战略。(中国日报上海分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