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大而不强”原因找到了,三大短板无法解决
王裕 | 作者
产业消息 | 出品
最近有几个关于工业机器人的数据非常值得关注:
- 2022年以来国内工业机器人行业继续保持较快增速,1-2月工业机器人产量7.6万套,同比增29.6%;
- 2021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在国内的出货量市占率达32.8%,在国际不到1%;
- 根据天眼查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11.4万家。其中,2021年新增注册工业机器人相关企业超4.6万家,增速达到72.97%;
- 多家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面临亏损。据这些企业的2021年年报显示,拓斯达净利润为5100万元-7500万元,同比下降85.57%-90.19%;机器人净利润亏损4.4亿-5.82亿元;哈工智能净利润亏损4.5亿-6.3亿。
一方面是不断扩大的国内市场,一方面是难以突破的国际市场;一方面是持续亏损的国内机器人公司,一方面是不断成立的新机器人公司……
这其中一定有哪里不对。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Milton Guerry表示:“如果按照年销售量和在役保有量排名,中国目前无疑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IFR的机器人密度统计数据显示,按照每万名员工拥有的工业机器人数量:中国制造业的机器人密度目前全球排名第9位,为246台。”
Milton Guerry说的确实是事实。中国是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并且已经连续八年保持了最大消费国的地位。
但“最大消费国”的地位并不值得骄傲。
IFR官方新闻稿显示,日本才是全球最大的机器人生产国,并且占据了中国绝大多数的机器人市场:“36%的日本机器人和自动化技术出口目的地是中国。日本供应商从中国在2020年第二季度开始的后危机繁荣中全面受益,并在2021年下半年获得增长势头。”
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转变,没有自主可控的高质量的工业机器人恐怕难以实现。
尽管我国工业机器人领域增长很快,但在野蛮生长之中,却暗藏了三大短板。
出货量大难掩质量不高
不少报告都显示,工业机器人“国产化率”不断提升。
东吴证券3月22日发布的自动化月报显示,“从竞争格局来看,疫情显著加速国产替代。2021年国产工业机器人品牌在国内的出货量市占率达32.8%,同比增长4.2%。我们判断主要原因系:1)外资企业受疫情影响,综合竞争力降低,国产机器人厂商迅速抢占外资原有市场;2)国产头部厂商起到带头作用,国内机器人厂商出货量排名中,埃斯顿、汇川技术和新时达均跻身TOP10,分别位列第七、第八和第十。”
此类报告往往带偏了节奏。
从投资角度来看,这样的描述没什么问题;而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则过于粉饰国产工业机器人的现状。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杰在“2020世界智能制造大会”上对中国机器人整体形势做了判断,他指出三个关键点:
- 盲目追求“以低价占领市场”的策略,未能使得国产机器人快速大比例占领市场,国产机器人装机量在中国市场占比近几年始终维持在30%左右;
- 中国巨大的机器人需求市场有拱手让给外资品牌的风险;
- “低水平重复”造成机器人产业发展效益不高,处于价值链低端和非核心地位,多数中国机器人企业处于亏损状态,即便盈利企业,其平均净利润维持在3~4%;
“国产化率”的提升并无法掩盖中国机器人处于“低端”位置,盲目追求“国产化率”,最终造成“低水平重复”。
事实上,14亿人口的中国作为机器人大国理所应当。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中国工业经济展现出了应对复杂严峻局面的强大韧性和活力,工业机器人行业表现逆势上扬。根据国家统计局最新发布的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机器人产量为36.30万套,同比增长44.9%。
《“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指出,我国已经连续8年成为全球最大的工业机器人消费国。
《规划》明确提出,力争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机器人产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超过20%,制造业机器人密度实现翻番。预计到2025年我国工业机器人销售规模将达到1051亿元左右。
巨大的市场需求之下,必然催生工业机器人“大国”。
据IFR《世界机器人2021工业机器人报告》显示,中国国产工业机器人出货量为168400台,强劲增长20%,居世界第一位。
然而,工业机器人领域“大而不强”也是不争的事实。
新松机器人创始人、总裁曲道奎对中国机器人的现状概括为三大短板:一是核心技术空心化,二是高端产品低端化,三是主导市场边缘化。
这三大短板不解决,中国工业机器人会长成一个“虚弱的胖子”。
短板一:核心技术空心化
技术壁垒是限制了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
工业机器人产业链由上游核心零部件生产、中游本体制造和下游系统应用集成三部分构成。上游核心零部件包括减速器、伺服器、控制系统等。
开源证券分析师任浪在研报中指出,上游核心零部件生产存在较大的技术壁垒,该部分占据了工业机器人本体70%的生产成本,是产业链的主要价值高地。伴随国内技术提升,部分内资品牌可规模生产零部件,但仅能满足中低端的需求。
国际上,机器人“四大家族”(发那科、ABB、安川、库卡)之所以能一直把持工业机器人市场,其优势就在于其掌握了核心零部件这部分的关键利润点,因此具备较强的盈利能力。
国产工业机器人在软件、系统、零部件等三个主要方面都面临“空心化”的问题。
工信息部装备工业一司司长王卫明表示,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我国机器人产业还存在一定差距,我国机器人产业技术积累不足,原创性研究、理论研究、正向设计能力欠缺;产业基础薄弱,关键零部件质量稳定性、可靠性等还不能满足高性能整机的需求。
短板二:高端产品低端化
机器人产业作为“制造业皇冠上的明珠”,应积极走发展核心技术的道路,通过高质量产品和服务来推动智能制造、提升制造业水平,以避免重蹈低价竞争、低水平竞争的覆辙。
所谓工业机器人的低端化现象,主要指一部分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核心部件需要进口,这里面主要指机械及控制部分。这种低水平组装的工业机器人虽能满足一定的国产化需求,但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有限。
80%以上的企业,仅仅把工业机器人当作低端机械设备来使用。为了满足客户要求,机器人公司也习惯性进入“低水平竞争”,逐渐放弃开发高精尖产品的动力。
绝大多数国产机器人应用于搬运、码垛等低端领域,在多自由度机器人、交互型机器人、全自主移动机器人等领域却成果不明显。
许多国产工业机器人企业属于机器人本体制造企业,大部分以组装和代加工为主,处于产业链低端,产业集中度低、市场小散乱现象不容乐观。
中国工程院院士谭建荣表示,目前机器人产业发展火热,但企业在做数字化车间、推广智能制造时还存在四大障碍。第一,很多制造业模式还属于劳动力密集型、资源密集型和污染密集型;第二,技术路线以仿制为主;第三,低价竞争的营销策略;第四,粗放生产的车间管理。
另外,行业低端产能过剩,一些企业盲目扩张生产能力,生产出来的机器人产品只能聚集在中低端领域展开价格竞争。
曲道奎坦言,“整体来讲,中国工业机器人现在还有比较大的弱项,企业没有真正把智能、网联和大数据作为机器人开发要素,普遍存在低技术、低品质、低价格、低应用的‘四低’现象,这是中国机器人产业的整体态势。”
短板三:主导市场边缘化
新松机器人创始人曲道奎直言:“在汽车制造、电子等主导市场上,工业机器人几乎全是国外的产品,很少见到中国产品的影子。高性能的产品国外几乎占到80%,中国只占1/4甚至1/5,差距基本上就是‘二八开’。”
根据《中国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白皮书2020》显示,用于电力电子和汽车行业的工业机器人占据了50%以上的市场份额。但汽车工业机器人的市场被国外品牌占据,现有竞争格局难以撼动。
事实上,在主导市场表现不佳只是结果,其原因恰恰在于中国工业机器人的低端化现状。想要突破高端领域,除了自身技术外,还要面对诸如“四大家族”长期以来所形成的壁垒,以及国际市场对中国市场企业的认可和信心问题,这都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
机器人发展应摒弃“互联网思维”
在刚刚结束的北京冬奥会上,机器人成为了期间最炫的“打工人”。从冬奥村到竞赛场馆,物流机器人、引导机器人、智能安全机器人、炒菜机器人、送餐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竞相亮相。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
不久前,工信部、国家发改委等15个部门发布了《“十四五”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规划》明确了“十四五”时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目标,到2025年,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和集成应用新高地。
近年来,我国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比如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机器人产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促进新一代人工智能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等规划和政策文件,对机器人产业的发展方向、重点突破领域作出了部署,推动我国机器人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
除了国家层面的政策支持外,各省市均发布了扶持工业机器人的政策,可以说在政策层面已经到了“应帮尽帮”的地步。
但,出台了这么多政策,没有相应的研发和技术突破,也是空中楼阁。
今年已经2022年,对于行业来说,通过三年的努力,让我国成为“全球机器人技术创新策源地、高端制造集聚地”,似乎压力山大。
除了政策保障外,一些机器人领域的专家也为中国工业机器人下一步的发展指明了技术方向:“高质量发展”。
哈工大教授、博士生导师赵杰指出,中国机器人的高质量发展,务必实现“基础前沿技术领先、有重大标志性成果、核心技术自主可控、重要产品中高端化、质量效益不断提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具有一流的国际竞争力”这七点。
赵杰还指出,“用互联网思维来发展机器人产业,存在一定误区。”
如果烧钱没有提升核心竞争力,只是为了更低的价格多卖几台机器人,那么烧钱没有太大意义。
很多企业总想“低价战略”,通过补贴、赔钱、烧钱来做工业机器人,这是盲目迷信“价格的力量”。追求低价战略的结果,会使全行业大面积不盈利。
看来,沉下心来做研发,才是实现工业机器人高质量发展的唯一路径。
本文相关的六份报告打包下载:
- 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创始人曲道奎演讲PPT: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 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赵杰演讲PPT:中国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当前形势
- 中国电子学会:2021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报告(70页)
- 2021年工业机器人发展趋势与细分行业分析报告
- 国家机器人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021中国机器人产业应用创新白皮书(87页)
- 东吴证券:机械设备通用自动化月报:制造业企稳回升,工业机器人/机床产量维持高位
关注「产业消息」公众号,回复今天日期的数字 0323 ,就可以直接下载。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