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发展提速,工业软件、标准体系、底层技术仍需加大投入
新华财经合肥9月29日电(记者王菲、李玉玲)工业互联网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的未来。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浪潮下,工业互联网成为抢占发展赛道、助推制造强国的重要战略。近年来,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加速推进,产业规模不断扩大。专家指出,在工业互联网发展的窗口期,我国亟须加快补齐工业软件、标准体系、底层技术等三大基础短板。
政策红利释放 工业互联网迎来“窗口期”
作为国家战略,近年来,工业互联网的发展得到了国家政策、科技、资本的多重加持,工业互联网发展持续提速,尤其以平台搭建为重点的相关工作加速推进。公开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6月,我国具有一定行业和区域影响力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已超过100个,连接设备超过7000万台套,工业APP总数超过49万个,产业规模3.1万亿元。
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善林介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搭建方主要为大型制造企业或IT企业。海尔卡奥斯工业互联网平台、航天云网的“中小企业服务站”、用友精智工业互联网平台、浪潮云洲工业互联网平台等应用模式创新不断涌现,加速推动工业互联网应用落地,帮助客户打造从设备接入、物联呈现到行业应用的端到端深度价值解决方案,在提升企业效能的同时,数字化赋能带来了传统工业生产模式的深度变革。
中国科协常委、中国工业互联网研究院院长徐晓兰认为,我国在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条件下建立的基于工业互联网的新型工业体系,已与美日欧处于同一起跑线。
TCL实业副总裁何军认为,我国工业互联网建设起步晚于美欧,但经过过去几年的追赶,我国已经出现一批顶尖平台。我国制造业种类齐全,应用场景丰富,工程师人才充足,未来的平台性能会拓展很快,预计两三年后可以跟世界一流平台竞争。
咨询机构IoT Analytics认为,目前美国、欧洲和亚太是工业互联网建设三大焦点地区。中国、印度等新兴经济体的工业化需求持续促进工业互联网平台发展,其中中国的市场增速最快,未来中国有望成为全球最大工业互联网市场。
“热潮”涌动之下基础短板现“隐忧”
徐晓兰认为,需要清醒地认识到,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整体水平还不高,产业整合度不够,资源投入力度不足,信息技术和工业技术融合还不够深入,为支撑我国工业体系新旧动能转换,还需要集中力量对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进行体系化培育。
杨善林说,我国在工业互联网应用上发展较快,但在高端和基础工业软件、跨界标准体系以及数据感知、标识解析、互联通信等底层基础技术支撑方面,仍存在突出短板。
(一)技术体系支撑不足
受访专家认为,我国在芯片技术、软件基础理论、网络安全技术等工业互联网底层技术支撑方面尚未建立完整体系。同时,产业链也存在薄弱环节,如大部分工业协议被国外厂商占领,工业数据采集能力不足等。
国家工业信息安全发展研究中心发布的《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数据地图》报告显示,当前,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普及率为14.67%。总体来看,我国工业数字化水平较低,工业互联网平台数据采集能力弱,数字化模型少,平台间数据不流通,诸多问题严重制约了工业数据的分析深度。不少大型企业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目前也只能做到厂区关键核心设备的互联互通。
“基础技术体系的欠缺,导致数据‘下不去、上不来’,工业互联网智能水平不足,数据资源难以有效汇聚流转,成为工业互联网可持续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杨善林说。
国内叉车龙头企业——合力股份有限公司信息化部副部长张纪九说,基础技术支撑不足导致信息传递与共享、工业设备联接稳定性不足,要实现人-机-物的网络互联与信息互操作,支撑企业制造模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依然任重道远。
(二)工业软件“底子薄”
工业软件是工业互联网的核心。工业产品的数字设计、验证和测试,工业装备的数字化控制,都离不开工业软件支撑。
“目前行业用的基础工业软件多从国外进口,软件开发语言及基础数据库基本为美国掌控。我国在基础工业软件和高端工业软件上突破不多。”安徽瑞祥工业有限公司信息化负责人刘泽军说。
据国家统计局与世界银行相关数据,2019年我国工业产值占世界比重超过30%,但我国工业软件规模同年仅占全球比重约6%,其中,研发设计类软件的国产化率不足5%。
刘泽军介绍说,美欧工业软件售价昂贵,从几百万元到上千万元不等,除一次性购买成本外,企业还要支付每年上百万元的运维费用,小型企业无法承担,只能使用盗版软件,这也是我国中小工业企业信息化能力弱的一个重要原因。
业界人士反映,中美经贸摩擦以来,美国针对“实体清单”上的中国企业采取了工业软件禁用限制,出口软件给中国企业时往往附带强制条款,目前美国已对一百多款工业软件采取出口限制。
(三)场景应用“碎片化”
杨善林说,我国工业互联网跨界标准体系建设严重滞后,缺乏统一的技术标准、服务标准、管理标准和安全标准,给系统兼容、数据共享、信息安全以及互联互通带来障碍,导致工业场景应用的“碎片化”,为企业带来的价值受限。
工业互联网标准体系是实现数据要素流转、实现跨行业平台互通的基础。
“面向工业互联网的智能制造,不仅需要单项技术或装备的突破与应用,更需要建立跨行业、跨领域的工业互联网的标准体系,满足不同行业的智能制造需求,才能在新一轮全球工业革命中掌握智能制造的技术发展主动权和话语权。”杨善林说。
徐晓兰认为,当前我国仍然缺乏类似GE、西门子的龙头企业,引领国际发展方向的能力不足,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可能导致新的风险隐患。这一状况单纯依靠市场难以改变,需要通过政府引导的方式,推动企业在技术、产品、标准方面的协同合作,乃至企业间的并购重组,以工业互联网为突破口,培育工业领域的“巨头”企业。
筑牢“基础底座”
受访专家建议,目前我国正处于工业互联网战略“窗口期”,在积极推进应用创新的同时,应重点突破关键底层技术,加强跨国、跨行业、跨领域国际化标准的协同制定,同时科学统筹,聚焦工业互联网产业关键环节,强化产业生态培育。
——完善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技术体系
杨善林建议,以制造业需求为驱动,重点攻克标识解析、数据感知、互联通信、云端服务、信息模型、数据服务模型等关键基础技术,突破开发工具、微服务框架等技术,解决机器与机器、机器与人的网络互联与信息互操作等技术问题,建立工业互联网多层次安全保障体系,完善工业互联网的基础技术体系。
业内人士建议,要组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推动平台关键技术迭代和核心产品功能演进,同时加强复合型人才培育,为工业互联网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加快推进工业互联网标准化、国际化工作
标准化方面,一方面要推动各行业龙头企业、协会与平台企业共同提出行业共性的技术路线和解决方案,另一方面要推动平台企业在关键协议、标准方面开展合作,探索新型工业标准制定方式,形成跨平台的可识别、可交互的标准体系。
建议搭建工业互联网核心技术国际合作平台,积极融入工业互联网国际创新网络,深度嫁接工业互联网国际优质技术资源,鼓励企业设立工业互联网技术海外研发中心,与国际研究机构合作建立工业互联网海外联合研究中心。
——统筹IT与OT,加快培育产业生态
徐晓兰说,我国工业互联网产业政策围绕网络、平台、安全三大体系展开,已取得明显成效,为工业互联网的推广奠定了IT基础,下一步政策需向OT(工业操作技术)延伸,以实现对工业互联网产业的全面覆盖。
IT方面,建议聚焦工业互联网产业关键环节加强培育,着重加强对工业互联网硬件、软件和集成应用三大关键环节中的若干类别的培育,其中硬件部分重点支持类别包括工业芯片、智能工控设备等,软件部分重点支持工业操作系统、平台化智能工业软件等,集成应用部分重点支持专业平台集成应用、工业SaaS开发与服务、工业安全集成服务等。
OT方面,鉴于之前政策红利主要流向IT企业和平台企业,流向工业部门的较少,业内人士建议未来支持政策及资金多向工业企业倾斜,激励更多中小企业加入平台生态共建。
声明:新华财经为新华社承建的国家金融信息平台。任何情况下,本平台所发布的信息均不构成投资建议。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