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互联网是谁给谁织的网?
导读
工业互联网,气势很凶猛。工业互联网,模糊又懵懂。工业互联网,究竟是谁给谁织的网?
文章来源
本文由e-works总经理胥军博士原创。
感觉一年多以来,工业互联网火热有增无减,风头已经盖过了智能制造。
01
工业互联网是个框
三教九流往里装
到底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本来一开始还是相对清楚的,但现在已经被越炒越模糊、越来越泛化了,越来越没有边界了。2012年,那本堪称工业互联网开篇之作的白皮书预言,“工业互联网,突破机器和智慧的边界”。 但,现在感觉工业互联网的内涵却被夸大到越来越没有边界了。
工业互联网到底是技术的概念、产业的概念、还是战略的概念?现在是三者兼有,根据应用场景,需要哪一个就用哪一个。
根据当初埃森哲等机构给出的定义,工业互联网就是物联网在工业领域的应用。因此,工业互联网本身就是以技术的角色进入的,从技术的角度还有一个大致的范围。从产业和战略的角度,已经有点无边无界了。投资机构、各类专家、各路供应商为了不同的目的,把它无限扩大化、无限泛化、甚至于“神话”了。工业互联网成了灵丹妙药、包治百病。
工业互联网成了一个“框”,三教九流往里装,这个框里装满了各种商机、各种利益、各种诱惑。两化融合、智能制造、CPS、Digital Twin、仿真、云计算、大数据、区块链、5G、机器人、人工智能、MES、PLM、MBD、甚至绿色制造、企业战略、精益生产、商业模式……通通都是工业互联网。不是说这些概念与工业互联网没有关系,但你会发现,几乎这个圈内能想到的所有概念都一下子都与工业互联网有了关系,好像它们原本都是浩瀚星空里的流浪星球,突然被工业互联网的光芒所照耀,被工业互联网的光辉所吸引,大家齐刷刷地开始自动列队,围绕工业互联网这个“恒星”开始了公转。
物联网、工业互联网本来是实现智能制造的使能技术,是工具、是手段,其实智能制造本身也是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提质增效,改善QCD(质量、成本、交期)、实现企业战略目标的手段。但现在,似乎工业互联网成了企业的终极目标,只要搭上工业互联网的顺风车,商业模式、研发生产与经营管理、生存压力与发展焦虑、客户满意度等等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企业就可以顺利到达功成名就的彼岸。
02
到底什么是工业互联网?
工业互联网是网。但工业互联网不是工业的互联网,是工业要素互联的网。工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要素很多,人、机、物、业务、流程、数据,供应商、主机厂、分销商、代理商、客户……
不过,首先要弄清楚:
◉ 要不要联?
◉ 联上了要干什么?
◉ 能干什么?
◉ 然后才是如何联?
但工业互联网又不是纯粹的一张网。全球的工业设备不可能都接入到一个平台。再怎么统一标准、协议,也必然是有多种不同的平台、多种不同的需求场景下产生不同的应用功能。这些平台之间一定要互联吗?一定能互联吗? 互联与否,并不完全取决技术协议与标准有多统一,虽然现在协议与标准等技术问题本身就是难以短期突破的瓶颈。
工业互联网,不仅仅要讲互联,还要互通,互动,互助,互励。通过互励,从而赋能,工业互联网,最终体现在能力的提升。有关机构总结了工业互联网的四大模式,智能化生产、网络化协同、个性化定制、服务化延伸,最近,又加了一项:数字化转型,这些其实都是最终要体现在制造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上。
但反过来,制造企业核心竞争能力的提升,并不完全取决于工业互联网。
03
工业互联网又一场饕餮盛宴?
饕餮盛宴一般是指代美食佳肴,但这其中的“饕餮”却是指贪婪的猛兽。现在,推动工业互联网最积极的是三大类群体:
◉ 第一类是政府,政府的作用和意义自不待言,新技术、新思想的应用和推广,都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不仅中国,环视全球工业大国,不过是政府推动与介入方式的委婉程度不一样而已,有的是直截了当、开门见山,有的是“犹抱琵琶半遮面”。别的不说,单说1980年的《拜杜法案》,特别规定允许企业把政府拥有产权的专利转化为商品,赚了钱之后再和政府分成。所以,其实,全球工业大国都有自己的制造强国战略,只不过表达的方式不一样而已。
◉ 第二类,最活跃、最积极的群体,就是各种背景的供应商,比如自动化厂商、软件厂商、ICT服务商,还有就是出身于大型制造企业的设备运营与服务部门,不过这些部门大多现在也成了正在进行技术输出的供应商。
◉ 第三类,就是各种投资商,现在拎着钱袋子找项目的“疯投”不少,曾经应邀参加过几次其他机构主办的会议,会议结束后留下来跟你交流的大多是“疯投”,但“疯投”不疯,动机单纯,目的明确,不少机构就是要利用工业互联网这一波风潮所带来的机遇,快进快出,赚了就跑。
另外,还有生态体系中的其他各类机构和群体。
所以,越是炒得火热,越才有可能催生市场需求。越是需要培育市场需求,就越是要炒得火热。供应商是销售驱动、结果导向,所以,自然不会放过任何一波机遇。以前ASP的时候,大家都是ASP,后来大家就都是SAAS、都是软件服务化、都是云,现在又都是工业互联网了。
在这个大群体中,供应商(乙方)事实上被分为好几类,拿到国家专项的自诩为“国家队”,志在建平台、要双跨(跨行业、跨领域),并在各地风风火火跟地方政府合作,发起“圈地运动”,攻城掠地。其他有技术实力、行业背景的,比如做设备自动化的、做工业软件的、做数据采集和数据分析的……,算是实力派。第三类,是那些正在努力地四处张望、寻找各类商机的。从生态来讲,事实上还有更多类。
但作为用户的制造企业,需要清醒,需要知道自己的痛点是什么?痛点不是工业互联网,痛点是技术的难点、生产的盲点、经营的堵点、IT和OT以及IT与OT之间的断点、管理的灰点……。要解决哪一类的痛点,需要找准相应的切入点和着力点,而不是都去指望工业互联网。
04
工业互联网是谁给谁织的网?
国人向来喜欢以概念来解释概念、以文件来传达文件、以会议来落实会议,以资金来消耗资金。
在每一波技术浪潮起来的时候,传统的生态组织模式、商业运作模式都会被再复制一次。从信息化、云计算、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物联网到工业互联网,无不如此。比如说会议,有世界大会、世界峰会、全球峰会、国际论坛、高际高端论坛……,分不清楚究竟哪个比哪个更高端。比如说联盟,各级别、各区域、各行业的联盟如雨后春笋一般快速生长,技术联盟、行业联盟、企业联盟、应用联盟、国产化联盟……分不清楚究竟哪个比哪个更专业。
某传统食品行业,主要是以手工劳动、半自动化为主,很少一部分企业实现了自动化,最近受高人“指点”也在谋划要推动工业互联网,似乎蹭上了工业互联网的快车,可以一下子从工业2.0提升到4.0。是不是应该把工业电商、产品营销的事情解决好先?
某地,工业互联网产业联盟刚成立,工业互联网服务联盟又要诞生了。层出不穷的联盟,有的还扯着半官方的旗帜,对企业而言,加群与不加群也是左右为难。
有规划提出,2020 年前要培育 30 万工业 APP。据说,进入了双跨名单的平台都领了数量指标,但工业APP、机理模型、微服务的考评标准似乎都还没有明确。没有评价标准,任务如何考核?没有评价机制,企业如何选择?
某工业互联网平台,采用一开源的技术,但似乎并没有完全弄明白一些关键技术问题,就开始张罗产业生态的建设,要求合作伙伴去开发和发布工业APP,但有伙伴表示APP发布上去的第二天居然彻底地失踪了。
◉ 工业APP只考核数量,不考核应用量或者下载量吗?
◉ 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定要让企业把生产、设备数据实时传上去吗?
◉ 工业互联网平台,一定能双跨吗?
◉ 工业互联网平台,有成熟的商业模式吗?
……
有报道称,中国的联网设备数量已经位居全球之首。但是,这些基本的问题仍然没有答案。
其实,所有的推手都在围绕工业互联网,织一张大网,只不过彼此的目的不一样。但夸大、泛化、模糊化,甚至于“神话”,可能会让企业不知道方向在哪?路径在哪?前景在哪?
- 还没有人评论,欢迎说说您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