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帆:智能制造给中国制造业带来了哪些机遇和挑战?

每经记者:梁宏亮 每经编辑:梁宏亮

近年来,中国智能制造加速发展。全球范围内劳动力成本的不断增加,给制造业的发展带来了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企业期待能够将智能制造赋能到各个生产环节中,替代原有的劳动力,降低企业的生产制造成本。

在日前举行的第四届中国行业发展高峰论坛上,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何帆深度解析了智能制造将给中国制造业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他认为,智能制造能够将所有生产过程中的参数捕捉到,帮助中国制造业企业积累更多的经验。正因如此,智能制造的发展有可能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的“破局点”。

据何帆介绍,智能制造发展可以分为三步。“第一步是数据化,第二步是数字化。数字化阶段需要做分析,分析之后还是为人的决策提供参考。到了第三步的时候则是智能化,也就是说人已经不需要做决策了,更多的还是由算法做决策。最后人是来配合机器,来和机器协作。”他说。

从智能制造现阶段发展来看,已经实现了从数据化到数字化的跨越。如今,制造业数据可以被搜集和导出,通过数据清洗和数据挖掘,实现数字化的分析。不过,与互联网平台企业相比,制造业数据无法通过流量变现的方式迅速成为企业获利的资源。那么,制造业数据如何使用,才能更好地为企业服务?

何帆认为,数据分析可以帮助企业在质量控制上帮助企业实现全程追溯。“但是,从全过程追溯到最后提高利润率,这个逻辑链条其实很长。”

在他看来,从数字化到智能化的过程将会更加困难,涉及到了整个设计方式出现很大变化。但对于中国企业来说,智能制造的发展十分重要,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首先,智能制造可以对冲周期波动。“制造业企业和互联网企业最大不同是,绝大部分制造业企业都已经经历过经营周期。”何帆解释:“而经历过经营周期的企业与没有经历过的企业相比,两者是不一样的世界观。”

对于制造业来说,智能制造的出现可以对冲周期波动下的劳动力波动。“现在工人成本在增加,工业机器人成本在下降。那么就可以用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如果经济出现波动,无非是几台机器停下维修。这样可以避免在招工方面由于周期波动给制造业带来潜在风险。”何帆说。

过往,同质化产品的竞争往往会演变成为价格的竞争,最后的结果则是竞争双方两败俱伤。何帆认为,未来体现企业竞争力的方向,则是将产品变为服务。“许多消费者需要的并不是产品,而是需要解决方案。如果智能制造之后可以更好提供解决方案,那么企业就会更具有竞争力。”

“对于工程机械来说,往往客户需要的不是挖掘机便宜不便宜,而是好用不好用。我一个十几亿的施工项目一年就要完工,那机器但凡出现问题,哪怕造成一天停工其损失都很高。所以,这类客户在意的是能否马上提供服务。”何帆举例说。

而数字化的应用则可以在机器没出现问题之前就检测到异常,提前与客户沟通、配发零件。对于施工现场的机器人,还可以远程维修。在这种情况下,制造业就从原来单纯卖产品变为卖服务。“有了服务之后才可以有差异化竞争,才可以做的更好。”

与发达国家制造业相比,中国制造业的历史沉淀还不够悠久,在经验积累上仍然有所差距。中国作为制造业后起之秀,需要更多经验丰富、技术熟练的“工匠”。随着智能制造大规模应用于制造业中以后,所有生产过程中的参数都可以捕捉到。这时候只要出现一个“工匠机器人”,就可以交互学习,让整个生产线上的机器人都变成“工匠”。在何帆看来,这种情况很可能是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后来居上的“破局点”。

“经过这一轮的考验之后,中国制造业企业未来的真正优势不是以前生产东西更便宜,生产速度更快,产品升级速度更快,而是抗风险能力更强。这很可能是中国未来核心竞争力。”何帆说。

每日经济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