尖端制造 生根中国

从2015年10月至今,英特尔(大连)公司非易失性存储(NVM)制造项目共进口法检机电设备1895批,数量、货值均创下辽宁省单一项目成套设备进口之最。在辽宁大连检验检疫局的支持下,英特尔在大连这片投资发展的热土上,开创“非易失性存储器”生产的新篇章——

□潘俊锋

去年10月开始,英特尔中国大连分公司非易失性存储(NVM)制造项目建设正式拉开了序幕。这标志着英特尔大连工厂将成为英特尔全球第一个用300毫米晶圆生产技术生产非易失性存储产品的“尖端制造者”,也将成为英特尔进一步践行“生根中国,绽放世界”的重要里程碑。

英特尔(大连)公司非易失性存储(NVM)制造项目预计投资55亿美元,是英特尔迄今在中国的最大一笔投资,也是辽宁省最大的利用外资项目。从2015年10月至今,项目共进口法检机电设备1895批,数量、货值均创下辽宁省单一项目成套设备进口之最。在辽宁大连检验检疫局的支持下,英特尔在大连这片投资发展的热土上,开创“非易失性存储器”生产的新篇章。

提前谋划 高效推进

按照项目目标进度,工程施工日程十分紧张。而且作为世界最先进的非易失性存储制造技术,检验工作的开展需要全面地了解设备技术特点,既要把住质量关,又要保障进度要求。效率和技术,成了摆在检验检疫人员面前的两道难题。

考虑到该项目工期紧,任务重,进口成套设备批次多、货值大、技术含量高的特点,大连局提前谋划,高效推进,保质保速地完成项目检验任务。一是加强领导、沟通协调,成立了专门的检验检疫工作小组,研究制定专项检验检疫监管方案。组织协调统一研究制定了针对非易失性存储制造项目的检验检疫政策;急企业之所急,集中解决涉及检验检疫政策、工作流程、相关法律法规等方面的问题。二是技术准备,提前介入,及时掌握企业进口设备进度安排,结合设备的技术特点和检验条件,多方收集资料,研究设备技术文件,为具体的检验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三是专人跟进,全程指导,大连局配专人进行前期调研,对工作流程、时间及人员作了详细布置,并全程跟进报检通关、设备检验、后续监管等事宜,顺畅高效地实施各项检验检疫工作。

严格把关 履行职责

自英特尔NVM项目开展以来,大连局始终秉承“忠于职守,勇于负责,严格把关,保国安民”的责任与使命,贯彻总局“抓质量,保安全,促发展,强质检”的工作方针,严格把好设备的进境关。

该项目进口成套设备主要为光刻机、电子显微镜等高端制造设备,以及设备安装调试阶段不可或缺的零备件。大连局以设备风险分析为导向,对设备检验中可能存在问题进行风险分析和评估,有针对性地强化检验监管力度,并对风险较低的零备件等实施快速查验,快速核放。以人员专业技能为支撑,合理调配检验人员,配置熟练掌握国家标准、法律法规、成套设备检验规程的专业检验人员,实施全过程“零”死角监管,确保进口设备符合国家相关标准和检验要求。其中发现存在的一些质量和安全问题主要表现在机械、电气安全防护,安全警告标识等方面,并责令企业进行整改,及时消除安全生产隐患,切实维护国家和企业的利益。

因企施策 主动服务

2015年年底,随着英特尔NVM项目第一批设备运抵大连,负责具体检验检疫的大连局工作人员立即投入紧张的工作。为了满足企业快速验放的需求,大连局在进口成套设备的检验过程中,最大限度简化工作程序,尽力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

一是启动“一企一策”工作机制,为促进该项目的整体健康发展,在研究制定专项检验检疫监管方案中,突破了一些制度上的框架,针对性地制订了第三方检验结果采信制度,检验检疫通关无纸化改革,无需办理CCC证书,进口报备,集中施检、分批核销,分送集报,合格保证等多项优惠政策,保证进口设备及时通关和实施检验。

二是采用“特事特办”工作模式,为保障项目按时、有序的进行,大连局实行“随到随检”“5+2”24小时预约工作制度,检验人员多次利用个人休息时间进行检验工作。2016年初进口的一批特殊设备,因包机凌晨抵达机场,在获知设备在运输安装过程中需恒温、防尘、防震等条件后,机电科检验人员加班加点,于清晨非工作时间赶到英特尔设备拆卸平台第一时间完成检验,保证了设备在温控以及在防震范围内安全送至车间安装调试。

三是构建“检企沟通”工作平台,定期组织NVM项目负责人和相关代理报检单位开展业务指导座谈会,第一时间了解项目进展情况和企业需求,解决企业在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统一传达检验检疫法律法规和政策的新动态、新方向,发挥工作主动性,帮助企业少走弯路,将“检企沟通”工作制度化、常态化、长效化。

大连局帮扶英特尔NVM项目,只是该局严守国门安全、服务企业发展的一段缩影。今后,大连局将始终坚持以监管的思维和标准来把握和衡量工作,用服务的态度和方法来开展和推进工作,围绕辽宁振兴发展和打造检验检疫优质服务战略,不折不扣地将检验检疫各项优惠政策措施落实到位,为企业发展保驾护航,进一步促进地方外向型经济的繁荣和发展。

《中国国门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