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武汉投产,年产卫星240颗,美国:我急了


5月13日,来自国家部委、地方政府以及众多高校专家和企业负责人的150人,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见证了我国自主研发的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生产的首颗卫星成功下线。

武汉的这个卫星工业园区,高达426亩的用地面积,其中蕴含了空间大数据应用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还有多功能产业生态中心等。

当然,研发卫星智能生产线,是这个卫星工业园区的首要目标,也是核心项目。


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武汉投产,年产卫星240颗,美国:我急了

 

这条卫星智能生产线最牛逼的地方在于,它能够实现卫星的批量生产。大家可以想象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概念。

与以前相比,如今生产卫星是通过采用先进的智能制造技术,在生产过程中实现细节的精确把握,在很多的关键过程,进行数据采集。

而按照这条卫星智能生产线的额定产量来看,对于1吨以下的小型卫星,每年可生产超过240枚。这是一个什么概念?


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武汉投产,年产卫星240颗,美国:我急了

 

这意味着卫星大规模生产的时代正在到来。这也是为什么美国会因此而感到“着急”原因。

现代国力比拼当中,有一个很重要的维度就是比拼卫星的数量。原因在于,一个国家拥有的卫星的数量越多,那么无论是进行对地观测、还是通信转播、亦或者用来进行科研工作,都可以提供巨大的帮助。

甚至于现如今的很多进攻武器和国防装备也都必须需要卫星制导,从这个角度来看,卫星就是现代国家的“眼睛”,眼睛越多,感知力自然就越强。

往更极端的方面想,拥有更多数量的卫星,在未来可能发生的冲突当中,也有更大的底气。


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武汉投产,年产卫星240颗,美国:我急了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龚健雅这样说道:应用卫星主要包括导航,通信和遥感三个方面,截止2020年,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已正式联网,并在全球范围内投入使用。

但是这还不够,北斗导航还能够发挥出更强大的实力,前提条件就是要充分发挥卫星的批量生产制造能力。

只有我们迅速促进并完成遥感卫星的产业化,令卫星智能生产线不断扩大,在拥有足量的卫星的情况下,我们才能真正确保北斗导航的王者地位。


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武汉投产,年产卫星240颗,美国:我急了

 

如今中国科技实力不断进步,在越来越多的领域给美国带来压力,这也是美国“急了”的原因。

但是笔者认为这还不够,我们现在只能够威胁到美国,而并不能真正取缔美国的科技霸主的地位。

我希望中国科技实力全面超越美国的那一天能够早日到来,筑梦中国科技,祝愿我国科技强盛,国强民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