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首颗汉产卫星!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汉投产,可年产小卫星240颗

极目新闻记者 叶文波

视频记者 彭柳刘

摄影记者 萧颢

实习生 文雅 吴莹

通讯员 程书雄 刘慧

首颗汉产卫星来了。5月13日,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卫星产业园,由航天科工二院自主研发的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迎来首颗卫星下线。来自国家部委和相关部门、地方政府、有关央企、高校、公司的负责人和专家共150多人,共同见证了这一重要时刻。

来了!首颗汉产卫星!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汉投产,可年产小卫星240颗

为期半天的活动设置了首星下线仪式、产线参观、主题论坛等环节。现场还设了展览区,集中展示卫星设计、研发、制造等最新研究成果及解决方案。极目新闻等媒体现场见证。

第一颗汉产卫星下线

5月13日早晨,极目新闻记者驱车穿过阳逻大桥,再右拐一路直行,就来到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宽阔平整的马路、新建的高楼大厦,彰显着“星谷”的勃勃生机。

卫星产业园规划用地面积426亩,建成了多功能产业生态中心、航天器智能制造中心、微小航天器云协同研发中心、空间大数据应用中心等多个中心。

来了!首颗汉产卫星!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汉投产,可年产小卫星240颗

卫星批量生产线是该项目的核心工程,这也是我国首条小卫星批量化生产线。和以往“一星一造”相比,这条生产线采取柔性智能化生产方式,将在国内首次实现卫星批量化生产。该卫星智能生产线于2019年启动建设,目前已具备正式投产运行条件,通过采用智能制造先进技术,可以实现生产过程中精准感知、关键工序质量实时控制、制造全过程数据采集与控制等功能,满足1吨以下小卫星年产240颗总装集成测试需求。

来了!首颗汉产卫星!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汉投产,可年产小卫星240颗

卫星批量生产时代到来

当天下线的卫星是面向批量生产的典型卫星,主要由结构与机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供配电分系统、姿轨控分系统、综合电子分系统、工程测控分系统、有效载荷分系统7大系统组成,通过多道工序,顺利实现卫星成品下线,有效验证了该卫星智能生产线的可行性。这也标志着卫星批量生产时代的来临。

来了!首颗汉产卫星!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汉投产,可年产小卫星240颗

为了确保卫星如期下线,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二院开展了系列攻关,仅用时429天,实现了11项关键技术的突破,完成了以卫星智能装配系统为代表的23个系统、118台(套)设备的部署与调试,使卫星智能生产线具备了航天器协同研发、设计、生产制造、测试、试验、星座运控及卫星应用的条件能力。

来了!首颗汉产卫星!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汉投产,可年产小卫星240颗

据悉,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后,小卫星的生产效率将提高40%以上,单颗面积需求将减少70%以上,单星生产周期将缩短80%以上,人员生产效率将提升10倍以上。比如,在工艺技术方面,该产线创新实现了从传统生产转变为流水脉动式生产,关键工艺环节全部由机器替代,生产效率大大提高。

促进湖北武汉经济发展

与卫星产业园一路之隔的火箭产业园里,4枚火箭正在进行最后的组装调试,其中一枚火箭将于近期择机发射。这也是火箭产业园投产后,首枚真正意义上的汉产火箭。

在主题论坛上,湖北省发布数据:当下,湖北省测绘、遥感、红外成像、北斗导航等科技水平位居国内前列、世界一流,2020年湖北省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60.33%。

来了!首颗汉产卫星!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汉投产,可年产小卫星240颗

华中科技大学人工智能与自动化学院副院长钟胜教授表示,湖北是科教大省,武汉大学在卫星的产业链方面,尤其在信息处理、制造、遥感应用等方面有很好的科研成果,有很好的人才培养体系。小卫星的批量生产,有很好的产业发展前景,对湖北省、武汉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有很好的促进作用。

中国科学院院士、武汉大学宇航科学与技术研究院院长龚健雅介绍,应用卫星包括导航、通信、遥感三大序列,我国的北斗卫星系统正式组网,具备全球运行服务能力;低轨宽带卫星星座计划已获国家批准,新组建的卫星互联网公司已正式成立。他提出,要充分发挥湖北卫星批量生产制造能力,快速推动遥感卫星产业化步伐,引导遥感卫星产业有序、健康发展。

来了!首颗汉产卫星!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在汉投产,可年产小卫星240颗

当天,新洲区政府与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等22家企业签约,将引进航天产业链上下游领域项目22个,签约总额80亿余元。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