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全面投入使用——以此为核心,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效应已初步显现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3月17日讯(记者李琴 实习生赵雨萱)近日,记者从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空间工程公司”)了解到,该公司打造的小卫星智能生产线于去年5月完成首颗卫星下线并全面投入使用以来,截至目前,已累计完成4个型号共8颗卫星/产品的下线。

空间工程公司是一家集研发、设计、制造和应用于一体的航天高新技术产业公司,2018年4月在汉挂牌成立,同年12月,该公司成功发射我国首颗低轨宽带通信技术试验卫星,开创了中国低轨宽带卫星通信领域多项第一。

“当前武汉卫星产业园的小卫星智能制造能力已初步形成。”空间工程公司副总经理李艳彬表示,公司将在卫星智能制造领域继续深耕,紧贴新形势下卫星产品发展要求,以智能制造技术促进卫星研制与规模化生产能力提升,打造核心竞争力,确保卫星规模化智能制造技术水平和能力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据了解,在武汉国家航天产业基地,以卫星产业园为中心,以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为核心,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效应已初步显现。截至目前,已有10多家单位签约入驻卫星产业园。

我国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全面投入使用——以此为核心,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效应已初步显现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

近年来,随着通信、遥感等卫星星座快速发展,卫星研制生产由传统的单颗、小批量走向规模化、批量化。为满足低轨卫星星座快速生产与快速部署需求,空间工程公司在武汉国家商业航天产业基地建设武汉卫星产业园并打造我国首条小卫星智能生产线。2021年初,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建成,同年5月,首颗“汉产”卫星下线。

据介绍,该条生产线通过软件+硬件柔性智能,兼容1000kg以下各型卫星生产,包括框架式、平板式等多种构型,能够实现卫星从零部组件入库到整星下线的全部生产流程。通过软硬件渗透,实现生产过程的全数据驱动;通过构建数字化管控系统,实现生产流程自动规划、生产物料自动流转、质量数据自主判读等数据驱动的卫星智能生产;通过模块化、组合化、微服务化的方式,既满足卫星单颗小批量的研制生产,也能满足规模化定制生产的需求。

我国首条卫星智能生产线全面投入使用——以此为核心,卫星产业配套上下游企业产业生态聚集效应已初步显现

航天科工空间工程发展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线。

继去年12月成功入选2021年省级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名单后,该公司今年将进一步冲击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

“在‘专精’的基础上向‘特新’发展,与其‘数一数二’,不如‘独一无二’,有特色才有大的附加值,不断创新特色,实现可持续发展。”李艳彬介绍,面向新兴的商业航天市场需求和发展趋势,公司开展了系列核心关键技术攻关、卫星研制生产能力建设和产品供应链的重塑,已经取得了一批技术成果。

【编辑:冀杰】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各大应用市场下载“大武汉”客户端。